当前位置:100EC>数字研究>【私域研究】揭秘“关起门来”的直播:私域直播如何成为虚假信息温床?
【私域研究】揭秘“关起门来”的直播:私域直播如何成为虚假信息温床?
黑猫深识实验室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 11:22:26

(网经社讯)“免费送鸡蛋,加微信进群就行。”

这句话,正是无数“私域直播”骗局的开场白。

微信群、社群小程序、直播讲座……它们看起来像社区福利、专家答疑,一切都显得亲切又可信。

但就在这些看似温情的私密场景里,虚假宣传正成为“新温床”。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已将其列为重点整治对象——截至目前,全国已查办相关案件 4500 余起,罚没金额近 7000 万元。

监管部门明确表示,将对“以健康讲座、专家义诊、赠品促销为名实施虚假宣传”的私域直播展开穿透式执法,重点打击“伪专家人设”“AI换脸带货”“机器人暖场”等隐蔽化欺诈手法。

image.png

在私域直播背后,是一整条分工明确、高度协同的“工业化”灰色产业链。

1. 上游:流量获取

线上渠道:在短视频平台或电视投放广告,如“限时送体检卡”、“名医义诊”引流至微信群。

线下渠道:利用“免费鸡蛋”、“小礼品”等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扫码入群。

2. 中游:运营与技术支持

运营团伙:承接流量,负责“用户维系”和“转化”。通过专业话术(SOP)、“嘘寒问暖”、签到奖励等方式建立情感黏性,本质是“会销”的线上化。

技术平台:运营团伙会向SaaS服务商购买技术服务,搭建直播环境。据监管部门通报,有的平台甚至提供违规功能如“机器人暖场”、“访问人次造假”等,制造虚假繁荣景象。

3. 下游:收割与规避

在搭建好的直播环境中,上演精心编排的营销剧本,混杂三类虚假信息:

人设造假:让没有资质的主播伪装成“首席营养师”、“教授”,或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形象进行推销。

剧情造假:上演“国仇家恨”“财产争夺”等极具戏剧张力的情节,通过情绪操控强化用户信任;

功效造假:将普通食品(如压片糖果)包装成“抗癌特效药”或“根治慢病神药”,严重夸大功效与作用。

同时,为规避监管,运营方会诱导用户“跳出平台”私下转账或货到付款。交易完成后,立即拉黑、解散微信群。由于缺乏直播回放或聊天证据,受害者很难举证维权,给执法带来极大挑战。

image.png

私域直播的特性,给监管带来了三个核心挑战:“发现难”、“取证难”、“追溯难”。

“发现难”:直播发生在封闭空间,没有公开链接,监管部门很难主动巡查。

“取证难”:内容“播完即删”,证据极难留存,没有原始证据,就无法立案。

“追溯难”:违法成本极低。不法分子更换账号,就能重起炉灶。

在公域直播里,平台算法和舆论监督尚能起作用;但在私域直播中,信息传播被“去中心化”,每一个微信群、每一场讲座,都像一间关着门的小屋,门外的人听不到,门里的人信得深。

这正是虚假宣传最容易繁殖的土壤。

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专项整治,并明确提出要对私域直播实施“全链条”监管。河南广东等地正积极落实,利用AI审查、电子数据取证等技术手段,力图破解“发现难”和“取证难”的困局。

私域直播的治理,关乎消费市场秩序与中老年群体权益。必须通过压实SaaS平台责任、强化技术监管手段、提升社会共治能力,才能引导这一业态回归良性发展,防止其成为虚假信息泛滥的灰色地带。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8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8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