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限时低价”、“秒杀”——打开任何一家电商平台,这些字眼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也成为商家冲刺销量的利器。
然而,佛山一家童装店却因在阿里巴巴店铺标题中使用这两个看似普通的营销词汇,收到了行政处罚通知单。
市监局调查发现,该童装公司在阿里巴巴店铺,对销售的“女童T恤”产品使用“限时低价”“秒杀”等字样进行宣传,经查实,该产品进货价为8.5元/件,其宣传期间的销售单价均为9.9元/件(4月7日至7月31日),认定其行为构成了价格欺诈。

同时,在抖音店铺,销售的“女童上衣”产品,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 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
最终没收该店铺违法所得2521元,另罚款15150元。
起初,商家感到十分冤枉。毕竟,随手打开任何一个购物APP,几乎一半的商品都在使用类似的宣传语。为何单独他们受到处罚?
问题不在于使用了这些词,而在于如何使用。
该童装店仅仅在标题中打出“限时低价”和“秒杀”的诱人标识,却未按照法规要求明确标注促销活动的具体起止时间,也没有明确公示所谓的“秒杀价”是相对于哪个原价而言的。
表面上,这只是一家童装店的小额罚单,背后却折射出电商价格标识监管的大动向。
根据《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商家开展限时减价、秒杀等价格促销活动时,必须明确标示促销的起止时间和原价。
所谓的“原价”,在执法实践中指的是: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
若此前七日没有交易,则以本次促销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商家不能随意虚构一个高价作为“原价”,然后宣称大幅折扣。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
佛山童装店的行为,正属于未落实明码标价要求,涉嫌误导消费者。
在佛山童装店被处罚之前,淘宝天猫平台就于2025年5月发布了商品信息发布规范的重要调整。
平台明确要求商家不得在商品主图、标题及详情页中使用“会员价到手”、“入会领券”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表述。
根据新规,对于滥发信息的行为,平台可视情节轻重采取下架商品、搜索降权、搜索屏蔽商品等多种处理措施。
一位资深卖家指出,这些变化代表着平台价格行为监管正从结果管控转向过程管控,通过工具标准化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
2025年8月,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就《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监管迈出关键一步。

该规则要求平台经营者应做好价格促销、补贴、差别定价、动态定价、竞价排名等规则的公开。
特别是对于差别定价和动态定价,规定要求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对不同交易条件的消费者实行不同价格的,应当公开相关规则。
这些规定旨在解决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新型价格问题。
对于广大商家而言,面对日益严格的价格监管,既不必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
“限时”、“秒杀”不是绝对禁区,关键在于规范使用。
开展任何价格促销活动前,商家都应确保明确标示促销期限和原价依据。同时,要保证所谓的“原价”符合法律规定,不是随意虚构的价格标签。
对于参与淘宝特价区等平台活动的商家,还需注意2025年平台的新要求——系统会自动比对商品近30天最低成交价,若标注“特价”但未真实低于历史售价,商品将被下架并扣分。
价格监管的步伐正在加速。2025年10月,内蒙古镶黄旗一家生活超市就因“反向抹零”行为被当地市场监管局处罚,连云港一家海鲜店也因未明码标价而受到行政处罚。
细微之处见真章,从“反向抹零”到未明示促销时间,商家们逐渐意识到,在价格合规的道路上,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都可能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