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10月22日,亚马逊推出新型仓库机器人系统“Blue Jay”,该系统通过整合拣选、分类和整合包裹等环节,将此前三个独立机器人工作站的功能合并为一套流线型单元。网经社跨境电商台(CBEC.100EC.CN)获悉,Blue Jay由悬挂在传送带轨道上的机械臂组成,臂端配备吸盘装置,可适应不同形状与尺寸的物品分拣任务。目前,该系统已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仓库投入测试,初步数据显示其能够处理约75%的仓储商品。
亚马逊称,Blue Jay旨在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并在更小的物理空间内实现更高吞吐量,同时协助员工减少体力消耗。其研发周期仅一年多,得益于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仿真技术的应用,较早期机器人系统(如Robin、Sparrow)的三年开发时间大幅缩短。此次发布是亚马逊自2012年以7.75亿美元收购Kiva Systems后,在仓储自动化领域的又一关键进展。
自动化效益与劳动力影响并存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到2027年,自动化仓库的推广可能为亚马逊节省约40亿美元成本。但自动化也引发对劳动力市场的关注。《纽约时报》援引内部文件称,亚马逊自动化团队预计到2027年可通过技术替代避免在美国招聘超16万名员工,相当于每件包裹处理成本降低约30美分。亚马逊发言人对此回应称,该文件“仅反映部分团队观点,未能代表公司整体招聘战略”。
尽管亚马逊强调自动化可提升工作安全性并为员工创造“更有价值”的岗位(如机电一体化学徒计划),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2020年非营利机构Reveal的报告显示,配备机器人的仓库工伤率高于非自动化设施。
配套技术同步升级
除Blue Jay外,亚马逊同期推出面向配送司机的增强现实(AR)眼镜,可在视野内叠加导航、危险提醒(如住户宠物预警)等信息,并配备紧急按钮。此外,AI决策系统“Project Eluna”将于假日季在田纳西州仓库试点,用于预测运营瓶颈。
作为美国第二大私营雇主,亚马逊的自动化策略被视为行业风向标。其全球员工数超154万(不含第三方司机),而此次技术升级或将进一步推动物流行业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