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5月9日,据多家媒体报道,进口跨境电商应用考拉海购已在全网下架,并且应用页面也已经清空。此外,考拉海购官网已无法打开,官方微博、公众号账号也已停更。考拉海购在2019年9月6日被阿里巴巴以20亿美元全资收购,其前身为网易考拉。继洋码头、丰趣海淘、波罗蜜、蜜芽等没落后,随着考拉海购APP的关闭,也代表着进口跨境电商独立运营的全军覆没。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电商快评】予以解读。(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s://www.100ec.cn/zt/klysgt)
知名互联网专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也表示:
考拉海购的最终关停,本质是战略失位、政策承压与市场挤压的三重困局所致。自被阿里收购后,其战略定位始终未能清晰锚定,与天猫国际在业务形态上高度重叠,不仅未能形成差异化互补优势,反而在流量、资源层面陷入内部消耗。阿里收购考拉的初衷是完善跨境电商战略版图,但整合过程却陷入协同失灵的困境。首先,二者目标客群高度重合,且供应链能力未能形成优势互补——考拉聚焦小众美妆细分赛道,天猫国际侧重国际大牌运营,业务同质化加剧了内部竞争,而非预期的协同效应。
其次,阿里在整合过程中急于复制天猫“平台化”运营逻辑,过度改造考拉原有业务模式,导致其垂直品类的专业优势与用户忠诚度快速流失。更为关键的是,考拉团队融入阿里体系后,决策独立性与创新活力被集团化流程严重束缚,原有的轻资产灵活优势反而成为发展桎梏,最终在阿里生态中逐渐失去价值支点。
随着跨境贸易政策持续收紧,关税结构调整、质检标准升级等政策组合拳,大幅推高了合规运营成本,使得考拉依赖的“买手制”轻资产模式,在规模化监管要求下逐渐丧失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拼多多、抖音等新兴电商平台凭借低价策略与流量生态迅速崛起,而考拉在阿里体系内未能获得关键资源倾斜,用户活跃度持续走低,最终从战略业务沦为边缘化存在。
考拉海购的退场,不仅是个体企业的兴衰,更是进口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范式转换的缩影,标志着行业彻底告别“流量红利”时代,正式迈入“供应链精耕”新阶段。
当下进口跨境电商行业面临四大核心挑战:一是政策环境复杂多变,原产地规则调整、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等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二是供应链结构“去中心化”趋势显著,海外品牌纷纷自建渠道,不断削弱平台议价能力;三是消费市场呈现深度分层,下沉市场被低价平台快速抢占,高端市场则对定制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四是物流履约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小众品类难以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优化。未来行业竞争的胜负手,将取决于企业能否构建覆盖选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终端服务的全链路把控能力,单纯依赖流量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