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11月11日消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基础设施,目前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遴选工作已于2024年7月启动,聚焦大众消费、工业制造及融合创新三大领域,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加速北斗渗透率提升,推动北斗三代技术有序升级。这一举措旨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标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据网经社产业电商台(B2B.100EC.CN)获悉,在产业规模方面,北斗相关产值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9%。截至2025年,北斗产业综合指数提升至1579点,较2020年增幅超60%。终端设备应用规模同步扩大,2025年上半年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超过3300万台(套),同比增长22%,综合渗透率约90%。国产北斗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量已突破5亿片,支持北斗定位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98%。
应用场景深化是当前北斗发展的突出特征。政策层面明确推动北斗与5G、惯性导航、高精度视觉等技术融合,拓展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新场景。例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北斗助力构建立体交通导航系统;在精准农业中,无人农场通过北斗技术实现增产20%。同时,“北斗+5G”融合技术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基增强网络,覆盖4400个基准站,实现室内外无缝定位。
国际化进程同步加速。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导航系统。2024年发布的北斗时空智能“全球通”服务,支持智能驾驶、无人机等中国制造终端出海,进一步拓展国际应用场景。
未来,随着新一代天基基础设施低轨星座计划的部署,北斗将与卫星互联网、6G等技术协同,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这一发展路径有望为时空数据要素基准技术支撑体系提供核心动能,推动北斗产业迈向商业化发展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