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
)在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反内卷”的背景下,平台经济深陷“低价竞争”、“补贴大战”泥潭亟待破解。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发起——“破‘卷’立新 重塑生态” 平台经济“反内卷”调查行动(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s://www.100ec.cn/zt/dfnjdc/ )。这也是我们继去年“仅退款”调查行动取得重大成果后,发起更为全面、深度的调查行动,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对此,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郑吉昌教授接受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独家专访。
网经社:当前平台经济“内卷式”竞争的形式、根源以及核心矛盾是什么?
郑吉昌:平台经济作为数智时代的重要经济形态,近年来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陷入了"内卷式"竞争的困境。平台经济的内卷现象已从电商、出行蔓延至外卖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行业普遍性特征。这种竞争模式以低价倾销、流量争夺和规则滥用为主要表现,形成"低价-低质-更低价格"的恶性循环。据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涉及平台内卷的投诉量同比激增67%,反映出问题的严峻性。
平台为争夺用户注意力采取非常规手段,衍生出三类典型乱象:
第一,虚假宣传:直播电商领域虚构"全网最低价",海南某公司因伪造学员成功案例被罚200万元并吊销执照。
第二,算法歧视:某出行平台通过"爆款竞价"功能,对不接受降价的商家限流,被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第三,规则操纵:电商平台强制"二选一",要求商家签署"最低价协议",违者面临搜索降权处罚。
内卷的根源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市场结构失衡。供需错配是内卷的根本诱因。以光伏行业为例,2024年以来18个月的产能相当于过去18年总和,导致企业被迫通过价格战消化库存。平台经济同样面临"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头部平台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中小玩家只能依靠非理性补贴突围。
第二,资本驱动异化。风险投资对GMV增长的病态追求,迫使平台牺牲长期价值。抖音电商曾将价格力设为最高优先级任务,导致GMV增速从60%骤降至30%以下。资本短期逐利性与产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形成根本冲突。
第三,监管滞后效应。新型用工关系责任认定存在法律空白,80%外卖骑手缺乏社会保障。算法定价、数据垄断等新问题尚未形成有效监管框架,2025年新法增设的"强制低价销售"条款仍需配套细则落地。
平台经济“内卷式”竞争的核心矛盾有五方面:同质化竞争与创新激励的矛盾;资本逐利性与市场公平性的矛盾;政策干预与市场自愈的矛盾;消费者短期利益与长期权益的矛盾;全球价值链竞争与国内低效内耗的矛盾。
网经社:这种“内卷”对平台、行业、国家造成了哪些深层次、长期的负面影响?
郑吉昌:平台经济的内卷式竞争已形成多维度的负面效应,其影响涵盖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国家经济安全三大领域。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及第三方机构数据,这种非理性竞争模式不仅造成微观主体的经营困境,更在宏观层面引发系统性风险。
1、经济效率损失
内卷式竞争最直接的代价是行业整体效率的持续损耗,表现为平台持续亏损、商家利润空间萎缩和创新投入锐减的恶性循环。具体表现在:第一,平台经营失血。价格战导致头部平台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美团与饿了么在外卖领域的补贴大战使后者累计亏损超1500亿元。电商平台"仅退款"政策滥用导致超60%商户陷入亏损,部分中小商家因恶意退款导致资金链断裂。第二,产业链价值压缩。低价竞争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如重庆文创企业为应对平台压价被迫降低包装标准,惠州餐饮商家通过"缺斤少两"维持利润。光伏行业研发投入占比已降至营收1%以下,形成"低价-低研发-更低质"的恶性循环。第三,创新动力衰竭。2024年互联网企业研发投入增速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部分头部企业将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研发让位于价格战策略。2024年平台经济融资中,80%流向营销与补贴,仅5%用于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价格战压力下,利润率已降至3.9%的警戒线,严重制约技术迭代能力。
2、社会公平损害
内卷竞争通过转嫁成本加剧社会阶层分化,劳动者与消费者成为最终代价承担者。从业者权益受损,外卖骑手日均工作时长超12小时,交通事故率是传统行业的3倍;消费者权益受侵害,“仅退款”规则被滥用,商家遭遇恶意索赔;低价劣质商品导致消费信心下降,2024年电商投诉量同比增长45%。
3、国家经济风险
内卷式竞争已从行业现象升级为宏观经济隐患,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资源错配加剧。硅谷AI创业案例显示,近半数创新资源投向非需求领域。第二,产业结构失衡。外卖行业饮品店数量单月激增37.5%,而同期的制造业投资下降4.2%。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挤出效应显现,2025年服务业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至2.3倍。第三,系统性风险累积。平台"闪崩"事件导致单日经济损失超50亿元,暴露出关键数字基础设施脆弱性。骑手群体权益保障缺位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2025年二季度平台经济相关群体事件同比翻番。
网经社:平台经济如何从“流量内卷”转向“价值创造”?关键突破口在哪里?
郑吉昌:平台经济亟需从"流量内卷"的零和博弈转向"价值创造"的良性发展。这一转型不仅是政策导向的要求,更是突破行业增长瓶颈的关键路径。关键要从技术创新驱动、文化赋能价值和生态协同发展三个维度发力。
1、技术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将重塑平台经济的服务模式与效率边界,成为打破内卷循环的核心动力。如闲鱼平台通过自研信用分体系"鱼力值"和AI小法庭纠纷处理系统,将用户匹配时间缩短13.66分钟,纠纷处理效率提升40%;如数据赋能精准服务,美团通过AI发布智能托管系统,实现商户商品信息自动生成与优化,新商家入驻效率提升80%
2、文化赋能价值。文化赋能核心在于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创新,构建平台与用户间的情感连接,从而实现从短期流量收割到长期价值创造的转变。如淘宝闪购联合200个品牌设立即时零售旗舰店,满足紧急消费需求,上线24小时订单增长超300%。文化赋能在于细分场景的深度挖掘,激活差异化品牌价值。自然堂通过东方美学与科技融合塑造品牌使命,宝洁则针对OLAY、SK-II差异化定位,实现文化叙事与品牌调性统一。
3、生态协同发展。平台经济的未来竞争将是生态系统的竞争。第一,即时零售融合。美团闪购与迪卡侬合作三个月实现日均订单增长3倍,品类扩展至运动器材、露营装备等非标品。这种"外卖+零售"模式使商户获客成本降低40%,用户月均消费频次提升1.8次。第二,社区服务深化。饿了么"社区侠"项目在松江新桥镇打通政府补贴与外卖平台系统,使社区食堂服务半径从500米扩展至47平方公里,老年用户线上订餐占比达63%。重庆大坪站点骑手参与社区助老服务,形成"配送+公益"的可持续模式。第三,政企协同创新。杭州市"城市大脑"项目整合交通、环保等数据资源,为平台企业提供智能停车等公共服务接口,降低企业城市运营成本15%,这种基础设施共享模式为平台经济创造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网经社:从司法和执法实践角度看,现行法律体系在规制平台“内卷”方面,存在哪些认定上的难点或亟待完善的条款?
郑吉昌:当前法律框架在应对平台经济内卷问题时面临显著局限性。2025年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虽增设"强制低价销售"禁止条款,但平台经济特有的动态竞争、数据驱动等特征导致传统法律工具在垄断认定、用工关系界定等方面存在适用困境。
反垄断维度的司法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相关市场界定模糊:平台经济跨边网络效应导致传统SSNIP测试法失效,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案中,法院最终以"用户注意力"替代传统商品功能界定;
2、算法共谋举证困难:某出行平台通过动态调价算法实现司机端价格协同,但法院因无法获取底层代码而驳回起诉;
3、 新型滥用行为认定缺失:如"流量降权"等非价格排他手段,现有法律缺乏量化损害标准。
劳动关系维度的争议焦点集中于:
1、从属性判定标准冲突:外卖骑手李某猝死案中,法院依据"接单强制率≥85%"等26项算法控制特征推翻平台主张的劳务关系;
2、主体责任分割:某电商科技公司通过"服务外包+工资代发"模式规避社保缴纳,被认定存在“隐蔽性劳动关系”。
消费者保护维度的典型争议包括:
· 数据爬取合法性边界:跨境供应链公司案确立"三要素"判断标准(数据公开性、技术合规性、使用非替代性);
· 平台责任转嫁:直播电商"假一赔十"承诺履行纠纷中,法院判决平台承担连带责任而非补充责任。
网经社:在“反内卷”过程中,如何平衡政府监管的必要性与平台自主经营权?
郑吉昌:平台经济"反内卷"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推动竞争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创造。2025年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设"强制低价销售"禁止条款,标志着政策层面已明确释放反内卷信号。然而,治理需兼顾规范与创新,通过平台主体责任强化、政策协同优化和生态价值重构实现长效平衡。
1、平台主体责任强化。建立价值创造导向的考核体系是平台破除内卷的关键路径。第一,算法透明与公平性。建议平台公开核心算法参数(如定价逻辑、流量分配规则),并设立第三方备案机制。第二,差异化竞争激励。平台应调整KPI体系,降低GMV增速权重,增加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等指标。第三,商家权益保障机制。电商平台需优化规则制定程序,引入商家听证制度。
2、政策协同优化。跨部门监管与劳动者保障需形成制度合力。监管的创新,如触发式执法:对平台补贴占比超营收30%的行为自动启动反垄断审查,设置6个月整改缓冲期。区域数据共享,京沪浙吉四地建立跨区域平台规则监测系统,2025年上半年累计识别32起"规则套利"行为;劳动者全链条保障。分层社保体系,如美团对日均接单大于20单的骑手强制适用劳动法,少于10单纳入灵活就业保障等。
3、生态价值重构。未来平台经济的生态价值重构,需围绕平台与商户、消费者、社会的关系展开,通过权责边界厘清、利益分配优化与社会责任共担,实现多方共赢。平台与商户,从博弈对抗到共生共赢;平台与消费者,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共创;平台与社会,从商业逐利到责任共担。
专家介绍:郑吉昌,著名服务经济学家、中国服务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三角服务业联盟主席,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小贴士】
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315.100EC.CN)运行10余年来,与全国近千家网络消费平台建立对接,影响1亿+网络消费用户,新系统实现一键投诉、24h在线、自助维权、同步直达、实时处理、进度查询、评价体系、法律求助、大数据分析等诸多功能。目前,平台“绿色通道”服务向广大网络消费平台开放,平台可自主申请入驻,实时受理、反馈和查询用户满意度评价。为了更好地营造公开、透明、健康的网络消费投诉环境,“电诉宝”公开版已正式上线,新增用户投诉实时受理动态、月度平台投诉量TOP10、热点投诉地区、投诉榜(依据投诉量排行)等模块,让投诉过程透明化,一手掌握信息动态。
此外,网经社在消费维权、立法等方面也取得不少成果,并得到有关部委、消协的肯定。如2020年网经社出席国家市监督总局在京召开的“互联网企业创建无传销网络平台座谈会”,发布国内首份《中国社交电商合规研究报告》;2017年承接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消保委委托的“跨境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课题”;2016年承担承接国家工商总局和浙江省工商局“全国网络交易平台合规审查”调研课题项目;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导,与《中国消费者报》举办的“促进电商发展指导网络消费”座谈会上,发布《2016年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洞察报告与网购指南》。
如果您是业内人士,欢迎加入群。网经社深耕电商圈近20年,且作为中国商业联合会直播电商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严选各直播电商、MCN机构、直播达人等靠谱资源,拥有千家各类电商渠道和万家优质商家资源的大生态。为各电商、服务商、品牌方、商家提供一个结交靠谱圈子的平台。(如果群已满请加微信wjs00209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