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位于北京市大兴王府井奥莱UP TOWN的盒马X会员店内,货架空置率超30%,粮油调料区已整区封闭,生鲜冷链柜停止补货,就连曾作为会员店标志的试吃区也踪迹难寻。
据店员透露,自5月起,门店已取消会员准入制,消费者可直接进店选购,结账时无需扫码验会员身份,这意味着盒马在北京维持了三年的会员店模式彻底名存实亡。
若该店关闭,北京将成为盒马会员店首个“清零”的一线城市,距离2021年首批两家门店开业仅过去四年。
追溯盒马会员店历程,2020年上海森兰店首开便创下首月盈利神话,2021-2022年以每年新增5店的速度扩张至10家,覆盖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
然而2024年成为转折点:3月上海大场、高青等3店集中闭店,5月北京建国路店营业仅7个月即宣告关闭,如今大兴店也濒临谢幕,全国门店数骤降至5家。
对比同期山姆在华突破50家、Costco加速布局的势头,盒马会员店的收缩速度令人咋舌。
会员店模式为何水土不服?
选址逻辑错配
北京首家会员店选址CBD核心区建国路,毗邻SKP商圈,每平米租金超15元/天,远超仓储店普遍的8-10元成本线。尽管瞄准高消费人群,却因商品以大包装为主(如4L装牛奶、10kg装大米),与CBD白领“小家庭、高频次”购物需求脱节,开业首月客单价仅600元,不足山姆同类型门店的70%。
反观山姆、Costco选址郊区,通过低租金+大停车场吸引家庭客群,单店日均客流量稳定在5000人以上,形成鲜明对比。
供应链壁垒未筑
盒马会员店主打“本地化选品”,但自有品牌“盒马MAX”占比仅30%,且多集中于零食、日用品等非核心品类,生鲜冷链产品依赖外部供应商。
而山姆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占比达50%,涵盖烘焙、肉类、速冻食品等核心品类,通过全球供应链实现成本优势,如牛肉价格较市面低20%。
数据显示,山姆北京门店复购率超60%,而盒马会员店复购率不足40%。
会员权益摇摆
2023年12月盒马突然暂停新会员注册,2024年4月又重启会员体系并调整权益,运费门槛从满99元免邮提至199元,且配送时效从“1小时达”延长至“次日达”,导致30万会员退卡。
闭店前的大兴门店更出现“非会员也能消费”的情况,直接消解会员制度的核心价值。付费会员规模从2022年末的300万缩水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200万,会员费年收入减少近2亿元。
盒马的“断舍离”与核心聚焦
在创始人侯毅掌舵时,盒马采用了“业态赛马”的策略,一口气推出了盒马鲜生、X会员店、mini店等12种不同模式。经过9年的摸索,2024年,新任CEO严筱磊在内部信里明确“聚焦盒马鲜生和盒马NB”。
盒马鲜生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发力,主打“30分钟送达”的即时零售服务,2024年一口气新开了100家店,超过90%的门店都能赚钱。盒马NB则瞄准下沉市场,是家折扣店,靠着“生鲜+折扣”的经营模式,毛利率达到了18%,比会员店的12%高出不少。
反观会员店,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平均每家店每年亏损超过2000万,所以被划到了“非战略级业态”里。
面对线下门店缩水,盒马将会员店核心商品迁移至线上“云享会”频道,涵盖800款MAX自有品牌,推出“会员专享价+满49元免邮”权益。数据显示,该频道上线首月访问量超500万次,线上会员复购率达55%,一定程度弥补了线下闭店的损失。
但行业专家指出,脱离线下体验的会员制难以形成壁垒,如何在电商红海中打造差异化优势,仍是盒马待解的课题。
会员店模式的“中国化”陷阱与破局点
本土化≠盲目跟风
盒马会员店的折戟,暴露出本土企业在模仿山姆模式时的三大误区:重选址轻选品,忽视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重扩张轻运营,供应链建设滞后;重概念轻体验,会员权益频繁变动损伤信任。
反观成功案例fudi会员店,通过“小包装生鲜+社区化服务”精准匹配中国家庭需求,2024年北京门店坪效达1.2万元/月,超过盒马同期水平。
零售本质回归
盒马历经9年、尝试12种业态的探索历程,有力地证明了零售创新务必严守“成本-效率”法则:仓储会员店的成功,取决于三大硬性指标的达成——选址需郊区化(租金占比低于15%)、自有品牌占比超过40%,以及单店日均客流量大于3000人。
当会员店模式陷入盈利困境,难以突破瓶颈时,及时收缩业务战线,聚焦核心业态,不失为一种务实且明智的战略选择。正如盒马将资源集中于已被市场验证的“即时零售+折扣店”双引擎模式后,2024年第一季度,盒马整体毛利率提升至22%,创下历史新高。
在收缩中寻找新增长点
北京最后一家盒马会员店的落幕,并非会员制零售模式的终结,而是本土企业告别“野蛮生长”,回归商业本真的全新起点。
当资本热潮退去,唯有真正扎根供应链、精准洞察用户需求的模式才能长存。对于盒马而言,放弃“大而全”的业态幻想,聚焦“小而美”的核心优势,或许正是迈向千亿规模的关键一步。